背景概述
晚睡強迫症,私人生活從下班才開始,無視疲憊的身體,還要繼續熬夜打遊戲、上網、看書、看電影、聚會,沒什麼事可做時卻不願睡覺,非要熬到淩晨一兩點才上床,這正是“晚睡強迫症”的典型表現。
晚上回家後,困倦感就變成了亢奮,開始上網,或者看小說或電影。
打遊戲總想著下一局就是最後一局;看連續劇想著看完這集就睡覺,結果每次都食言,這幾項提法得到大多數職場人士的認可,紛紛表示自己經常有這樣的經歷。
具體症狀
1、 白天忙工作,晚上忙放鬆。有些是游戲迷,上班後每天能玩遊戲的時間少了許多,因此下班後時間是自己的,應該好好放鬆才對得起自己。於是下班回家後玩遊戲到淩晨一兩點。
2、 零點前無精打采,零點後生龍活虎。從事文字工作的小東在午夜零點前做什麼都沒有興致,但為了即將到來的興奮時段不得不強迫自己別睡覺。過了最困的時候,他的精神又來了,看書、寫文章、和同樣有晚睡習慣的朋友聊天,忙得不亦樂乎。
3、 造成晚睡強迫症的原因通常和人際關係有關,還有一類人患上晚睡強迫症是因為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引發的焦慮,他們大多是工作繁忙的人。
醫學解釋
在心理學上是“拖延症”的一種,過於執著、擔心、抵觸心理等都是誘因,可能會反映到生活其他方面。
為此專家建議,“晚睡強迫症”人群切不可掉以輕心,任自己的晚睡症狀蔓延。克服現狀的關鍵是自己要下定擺脫慣性的決心。同時,行動力也至關重要,不要總 是抱著想法而不去實現,一旦決定就努力付諸行動,雖然一開始會很難扭轉,但一旦習慣就覺得其實行動起來比拖延要輕鬆很多。
對於我們來說,熬夜似乎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了,還有很多人說,似乎不夠夜深的話他就會睡不著覺,總之身體都在不由自主地等著一個鐘點,確認已經勞累到不行了,兩點三點不止了,才會戀戀不捨地進入夢鄉。其實這一種夜貓子的心態,也是一種強迫症的體現。
不到時間沒法上床睡覺,耗也要耗到那一個點再上床。這裡面也有一個新的認知:早睡覺是浪費生命,好好的利用晚上的時間做很多該做的事實際上是延長生命的一種方式。
其實這種所謂的爭取時間的方式恰恰縮短了人的生命,雖然人的一生有1/3是要在床上渡過的,卻不只是平靜的什麼都不幹,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在轉換與更新,以達到生命的鮮活。長時間的晚睡強迫症只會摧毀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機能,黑眼圈、憔悴、總是萎靡不振就是它帶來的。
健康影響
1、 “夜貓”習性吞噬都市人的健康,晚睡強迫症幾乎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通病,工作所迫、生活習慣所致、緩解壓力的需要、打發時間等,是他們保持晚睡習慣的主要理由。
2、 將熬夜當做習以為常的事情,非要等到身體勞累得不行才戀戀不捨地進入夢鄉的狀況,其實是一種強迫症的體現。從健康的角度講害處頗多。
3、 不規律的睡眠以及壓力會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讓人容易被感冒、胃腸感染、過敏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找上身;長期熬夜還會導致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症狀。
原因剖析
1、 造成“晚睡強迫症”通常有兩種原因。一是對白天生活的無聲抗議。晚睡族往往是白天勞累了一天,壓力很大,到了晚上需要依靠亢奮去除心理上的疲憊才能入睡。這類人多會沉溺在網路上,觀看網路視頻、泡論壇、聊天、流連夜店,或是在快節奏的強勁音樂中疏散壓力;
2、 對睡眠的認識形成了習慣性誤區。強迫性晚睡與失眠有本質區別。失眠是想睡睡不著,強迫性晚睡則是逼著自己保持清醒。
3、 通常情況下強迫性晚睡者並非被生理逼迫而是一種心理需要。做事情一定要等到夜深人靜時,比如收拾房間、看雜誌、寫文章等。
專家建議
1、 心理專家指出患有晚睡強迫症的人性格中容易有拖延的一面,不自覺地在工作、學習中形成拖拖拉拉的風氣,不到最後一刻不完成任務,面對壓力形成“拖”的解決辦法。此外還有過於執著、敏感的心理。如果這些長期存在就會構成亞健康的人格特徵。
2、 建議患有嚴重晚睡強迫症的人及時諮詢求診,可儘快杜絕睡眠問題帶來的嚴重後果。如果您有關於晚睡強迫症應該諮詢心理醫生。
3、 專家認為下班後可安排一些健康的運動來釋放壓力,讓身體和心理同時渴望睡眠,逐漸養成早睡的習慣。因工作需要被迫形成晚睡習慣的人,實際上是由於壓力太大而形成了焦躁情緒,應該學會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儘量不要把工作帶到家裡來,同時放鬆心情,正視壓力。
對“晚睡恐懼症”的人來說,最好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至於小高和他的“病友”需要知道,要努力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學著接受生活中的變化,別奢望把任何事情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